-
預約設計 -
聯系電話 -
關注我們 -
返回頂部
文物是文明的物證,藝術是生活的高級表現。
非洲藝術是現代人們依然可以撫摸的原始文明的千年余溫,彌足珍貴,因為她是現代藝術的母親,是人類的初心。
大信非洲木雕藝術博物館從館藏非洲文物中精選400余件進行展示,題材涵蓋傳承與生育、祖先與神明、生活與娛樂三個方面,內容包括雕像、面具、樂器、建筑構件及生活用品等。非洲傳統宗教以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為核心,他們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,而將信奉的圖騰鑄成塑像或面具,作為象征神明與祖先靈魂永生的圣物,去溝通人與“神”與“靈”之間的存在關系。
非洲木雕是非洲雕刻藝術的重要表象,在木料為基材下亦有金屬、骨質嵌入、以貝殼、毛發、羽毛、獸骨角牙等作裝飾,形象簡練、夸張而神秘,表現出人類最本真、最自然的一面。從中,我們不難看出畢加索、馬蒂斯、布拉克等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的靈感源頭,也能看到阿凡達、黑豹等電影大片的形象原型。
非洲雕刻是藝術與宗教、民俗、社會意識相互融合的結果,是棲息在那里的人們傳遞信息、延續文化的載體。雕刻作為非洲大陸的“公共符號”, 體現著原始部族的社會教化與價值認同,她超越了審美的意義,她就是生活本身,她使我們打破了古典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遮蔽性,使我們在感受人類原始文明體溫的同時去體驗人與自然神靈的對話。
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,但基礎的、原始的,才是最穩定的,才是人類最同根的。向后看多遠就能向前看多遠,研究非洲藝術的目的是立足于當前工業化、智能化、現代化新時代,從原始文明找回“初心”,再造新文明、服務新時代,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方向性參考。
非洲雕刻對西方乃至世界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,其中尤以畢加索為代表的“立體主義”畫派為典型。畢加索1907年所作油畫《亞威農少女》,人物面部造型帶有幾何圖形元素并進行不同于真人的變形,完全打破了歐洲古典形式的規則,正是畢加索探索非洲人物雕像的結果;“野獸派”代表馬蒂斯則從非洲雕刻藝術中尋求色彩運用的靈感,創作于1905年的《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》人物面部色彩濃烈,正中央以綠色線條突出鼻梁,粗獷的輪廓線、對稱的比例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非洲面具。
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宗教信仰影響了非洲人對色彩的審美趣味。非洲人多用紅、黃、白,次之是藍、綠,其他色彩極少出現。非洲藝術常給人沖動、激情、熱烈的心理感受,赤道的陽光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,非洲人采用部落群居生活與自然接觸極為親密,紅、黃等色正是人們在接受強光照射后內心色彩感知的外化形式,藍、綠則是水與植物的體現。另外在非洲的許多部落中,紅色與血液聯系在一起,象征著生命、快樂與健康。大信家居在研究非洲木雕色彩的基礎上,將非洲藝術親近自然、色彩飽滿的特征運用現代家居設計中,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非洲色彩特征的現代家居方案。以橙紅、深灰、純白為主色調的整體廚房,紅的熱烈與灰的沉穩相得益彰,操作臺使用白色又不失廚房的潔凈感;原木與白色為主的家居中,綠色的加入豐富了整體的層次性,在現代都市中依然可以感受自然的生機與活力。